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真正实现了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平台通过interent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家物流企业连接在一起,远程进行业内信息发布和业务数据传输;由信息平台根据物流资源统一调控,通过规模物流,做到以最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信息,以及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对于不具备全面开展信息化的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会员注册即可加入物流信息平台,低成本地开展网上业务,共享物流业内信息,拓宽业务范围。因此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其跨行业、跨地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多方参与、系统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对现代物流的发展构成了有利支撑。可以说使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企业信息化的捷径。
物流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IT技术作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谁掌握了IT技术,谁就获得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只有通过IT技术,才能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多的增值服务,IT技术完全有能力构筑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使物流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对客户的要求做出快速反应,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我国只有39%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说明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是无法满足物流市场的竞争。在当前中国物流市场规模以年均30%递增的发展速度下,物流信息系统的市场需求将加速扩大。
物流信息化能促使物流成本的减少,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无论是企业物流还是物流企业,如何对自身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何实施管理和决策,以期用最小的成本带来最大的效益,是其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通过中国国际海运网这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会在最短时间内,对诸如配舱、装箱、运输资源的使用、运输路线的选择、工作计划的拟订、人员的安排、库存数量的决策、需求和成本的预测等方面给出最佳实施方案。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物流信息化会促使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从竞争的范围上来看。过去传统的物流活动往往是表现在仓储、运输环节上或者包装环节上等一些单独的环节上。但是在供应链形成以后,特别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以后,这种竞争不再停留在单一的环节上,而是把整个物流过程或者供应链过程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成为竞争的主要焦点。特别是在加入WTO,企业应用物流信息化以后,物流竞争已从环节的竞争转到物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的竞争。如果不采取信息化,物流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物流的很多技术手段是停留在设施能力的提高和设施水平的提高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供应链形成以后,更重要的不是单一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把资源整合到一起,来提高整体的运作效率,也就是说,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决定了对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服务的能力。物流竞争已经从原来关注物流设施水平转向了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如果没有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就谈不上对顾客的响应能力的提高,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大型物流、货代企业可实现的全球物流信息化是在已经初步形成的信息化技术基础和网络基础条件下,对企业所有管辖下的分支机构建设覆盖性的信息网络系统,形成一个以供应链服务为主线的全球物流服务平台。要达到借助信息化物流平台使全球物流各环节的无缝连接,提高船务、物流、货代企业的国际化、综合化、协同化物流服务能力,逐步实现与国际物流市场的水平接轨 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实现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和集成,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协同作业能力。
物流信息平台将供应链的各个链条(如货运代理、报关、陆运、仓储、集装箱场站服务、海运、空运、分拨、配送等)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信息的平滑过渡和流程间的无缝连接 同时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查询、客户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为采购商、生产商、运输公司、报关公司、仓储公司、陆运公司、销售商等相关的公司或客户提供统一的介入平台,实现网上从订单开始的全程电子化工作流程。
物流信息化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流动的加快、信息流动的及时准确,而信息的迅速流动直接关系到物流的工作流程的平衡。核心任务是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的共享,这是信息时代先进企业标准化的一个特点。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第一个阶段,即要用少量的投资,解决业务各流程的信息化问题,需要依赖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及调配。通过信息平台优化物流流程,转而提升提升企业竞争力。使物流更加合理化、高效化、现代化,使物流时间、空间范围更加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