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陆运 > 新中国大规模技术改造让米轨铁路获新生 跳过导航链接
    陆运
    新中国大规模技术改造让米轨铁路获新生
    发布日期:2010-04-01 05:48:14 浏览数:970 来源:互联网
    时值落日余晖,从1910年走来的小龙潭大桥老桥和从1984年走来的小龙潭大桥在金色的阳光中被定格——
    这是2009年12月22日,我国著名探险家金飞豹、金飞彪兄弟与云南省地质学家费宣踏上百年米轨铁路——滇越铁路滇段229公里处已废弃的小龙潭大桥老桥,将镜头对准不远处运输繁忙的小龙潭大桥,按下快门的一瞬间。

    1910年,滇越铁路滇段建成时,桥梁采用石拱、钢梁两种结构,跨越南盘江的小龙潭大桥别具特色地采用了钢梁与石拱混合、主跨为51.5米穿式钢桁梁,两端连接10米的石拱桥,中西合璧,造型别具一格,被当地人称为“花桥”。新中国成立后,1976年滇越铁路滇段技术改造工程逐步全面开工,由于原有小龙潭大桥技术状态不良突出,设计定为新建小龙潭大桥,废弃原桥。1984年6月20日,滇越铁路滇段新建小龙潭大桥竣工,由5孔16米混凝土梁和1孔64米栓焊梁组成,缩短线路218米。废弃的老桥则成为村民越过南盘江的主要通道,直至今日。如今,滇越铁路滇段旧时期技术产物与新中国大规模技术改造的结晶遥遥相对。

    不仅仅是小龙潭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技改让滇越铁路滇段这条古老的铁路获得新生。

    法国人在勘测设计滇越铁路时,由于沿线地势险恶,造成铁路技术标准很低;法营时期,法国经营者不重投入,线路设备几乎没有增加和改造,既有设备磨损加剧、病害严重;国民政府管理时期,运输设备也未作大的技术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滇越铁路滇段沿线吸引区内经济快速发展,运量逐年增加,运能和运量、设备与运输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滇越铁路滇段地势限制,只能采取自身改造和技术补强措施,确保米轨铁路畅通和运输能力的提高。1957年,铁道兵修复滇越铁路滇段碧色寨至河口段,原昆明铁路管理局对米轨铁路在保持原有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不断进行线路和设备的更新改造,对寸轨铁路也进行了展筑、扩轨和新建支线等技术改造,实现滇南地区米轨铁路的统一,使米轨铁路成为拉动滇南乃至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也使老线焕发出勃勃生机。

    1963年至1980年,铁道部累计投资1626万元对碧河段修复后的施工遗留问题以及昆明至碧色寨段线路病害进行个别处理和局部改造。昆明铁路局也从1950年代起加大对米轨铁路的投入,逐年开展整治、补强和改造。“七五”期间,共投资3747.5万元对线路、桥梁、隧道和路基进行技术改造和病害整治,成批更换钢轨、轨枕,成组更换道岔,大修道口设施。运输生产设备经技术改造后,使米轨铁路运输、安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正线允许速度由每小时20至25公里提高到每小时40至45公里,成为拉动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1978年,铁道部通过昆明铁路局《米轨铁路整治、补强、改造规划》,截至1985年末,除个别工程外基本建设项目全部竣工。主要运输设备得到改善:扩建和改造了开远、昆明北、宜良等10个火车站站房、3个火车站站场,开远、昆明东两个车辆检修基地,运用机车全部由蒸汽改为内燃,平均牵引定数提高10%;以555辆国产货车和124辆新型客车,淘汰了大部分杂型车;信号、集中、闭塞设备齐全,通信线路全线建成3铜、4铁,部分区段明线改埋电缆,安装多路载波电话、电报设备;安装道口自动信号及塌方落石报警器,在重点站安装红外线轴温探测器。大修项目:昆明至芷村段正线铺设钢轨均换为每米38公斤以上新旧配套钢轨,1990年以前芷村至河口段全部换完;桥隧、路基重大病害得到整治。

    大规模技术改造使滇越铁路滇段运力大幅提高、运量大幅攀升。1978年至1990年间,货物发送量年均656.4万吨,较法营时期的年均15.5万吨增长42.2倍;较国民政府管理时期的年均20.3万吨增长32.3倍。2004年,米轨货物发送量达85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从1910年算来,米轨铁路在滇南的崇山峻岭间盘亘了100年。新中国成立后,滇越铁路滇段摆脱了作为殖民主义掠夺云南的工具的面貌,成为为新中国、为云南人民服务的钢铁大通道。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大规模技改,是保障其履行云南经济命脉使命的养分与动力。中国铁路人的智慧和汗水,使这条古老铁路焕发新的光彩。

版权所有:徐州运友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7 苏ICP备05046738号
邮箱:xzyy56@163.com 电话:0516-87730925、0516-8370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