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互联网发展加速 报纸等行业深受影响 跳过导航链接
    业界动态
    互联网发展加速 报纸等行业深受影响
    发布日期:2011-03-22 10:17:52 浏览数:1952 来源:运友网
    美国著名新闻研究机构波因特学院(Poynter Institute)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互联网超越报纸,成为美国人的第二大新闻来源;互联网广告收入也超过报纸。

      调查显示,在过去24小时内,有34%的受访者上网阅读新闻,而阅读报纸的只有31%。41%的受访者从互联网获取大多数新闻,而从报纸获得的只有31%。

      在18至29岁的受访者中,有65%表示互联网是他们的主要新闻来源。

      电视仍是最受欢迎的新闻来源,与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相比均有明显优势,广告收入也最高。互联网是第二大新闻来源,与广播持平,但其广告收入明显高于广播和报纸。

      此外,互联网是唯一一个连年增长的媒体,其他三种媒体的受众数量都在下滑。

      从整体来看,文本新闻正在衰落。只有40%的人表示,会阅读纸质或电子版报纸。这一数字比5年前下滑12%。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的人约有50%。

      去年,互联网广告收入首次超过报纸,达25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3.9%。其中,搜索广告占据主导地位。

      马云说:“物流需要外行人来搅一搅。”他的目的达到了,无论阿里巴巴最终做得如何,他举起了一面“平台”的旗帜,让所有物流老板不得不接招,使物流行业的互联网化从萌芽变成潮流,在这样的潮流下,谁能更快地完成互联网化,谁就能取得跨入电子商务的入场券。

      2010年底的电子商务,以特别的方式让所有人把目光集中在了物流产业。《商业价值》杂志出版人刘湘明的文章里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2010年国内电子商务的火爆,在新年到来之前被狠狠地踩了一脚刹车”。被谁呢?当然是被跟不上的物流服务。

      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如此突兀的方式出现,通常意味着一个产业发生突变的拐点来临了。因为,中国物流这辆快车此时此刻正在换发动机——从制造业驱动换为电子商务驱动。

      物流从To B转向To C

      我的视野里,最早准确预测这一趋势的不是物流业内,而是阿里巴巴。3年前,我向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曾鸣请教他对物流的看法时,他简练地回答:“我们认为物流要从To B转向To C。”

      中国的现代物流产业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的,在新世纪刚刚来临的时候,“宝供物流”的故事在物流行业几乎人人皆知,讲述的就是一个民营物流企业如何通过为宝洁这样的制造企业提供全过程的物流服务而获得成功。如今,故事的主角——宝供的老板已经是一个亿万富翁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物流行业组织期待解决的法规问题都要通过他来形成提案。在过去的10多年中,有很多类似宝供的物流企业以相似的方式发展起来。可以说,过去10多年来,制造业是造就今天物流产业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到2010年,另外一家公司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跑过百亿元规模的民营物流企业,它就是顺丰。实际上,顺丰去年1年的增长额就超过了宝供10多年积累的总规模。而这增长基本上来自于曾鸣所说的“To C”。它不仅仅催生了顺丰,还造就了总规模已超千亿元的物流企业群。

      然而,为什么从To B 到To C,换了一个更强劲的发动机,物流反而“踩了一脚急刹车”?

      因为从To B 到To C,不仅仅是简单的需求转移,而是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需求放大。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一个典型的便利店,每天至少有1000人次购买。支持这一天的店面销售,仅仅需要每天晚上配送中心往这个店里进行一次配送就足够了。然而,如果有1%的消费需求转移到网购,就需要10次到户的配送。一次到店的货车配送费用大约是50元,一次到户的配送费用大约是5元,10次也刚刚好是50元。这也就是说,对于物流产业来说,电子商务占社会零售的份额每提高1%,配送服务收入机会就会提高100%。实际情况会比这个复杂些,所以我以淘宝订单数据做测算,得出从To B到To C 物流需求的放大乘数大约是70倍。

      任何一辆车,突然换个70倍马力的发动机,都是吃不消的。传动、底盘、电路各个子系统都无法适应。来一脚急刹车是很自然的,而且恐怕还不止一脚。对于当前的物流体系来说,仓库、设施、人员乃至系统等主要资源都还在要运行在传统产业的需求环境中,任何一个关键资源的更新都需要时间。

      如果按照马云的估计,5年内电子商务能超过社会零售总额15%的话,将创造3000亿元以上的新增物流服务市场,至少可以孕育、容纳三五十个物流公司上市。
     
      在广告领域,里昂证券估计日本汽车和消费电子品牌企业贡献了中国广告营收的5%。由于汽车主要是通过合资企业生产的,因此影响比较小。而消费电子大多是中国本土生产的,因此广告预算是独立的。 

      至于在线游戏,中国的游戏运营商在日本份额不大,仅完美世界(它在日本有一家游戏平台公司)和盛大(旗下《龙之谷》已经进入日本)在日本推出产品,对于这两家企业来说风险都相对较小。
     
      中国广告

      按照里昂证券的估计地震对中国广告业影响不大,只涉及5%的营收,影响的范围主要有两类:汽车和消费电子。

      在中国,日本拥有大约15%的汽车市场份额,而汽车占整个中国市场营销总开支的16%。如果以市场份额为依据来测算广告开支,那么日本汽车广告在中国广告市场只占2%(16%乘以15%)。

      不过要注意的是大多日本在华销售的汽车由合资企业生产,因此广告预算是独立于母公司的。

      至于消费电子领域,在中国它也是广告大类,占据10%的份额。

      根据中国市场监控的数据显示,截止去年11月,日本消费电子在华的市场份额为25%,包括等离子电视、LCD电视、洗衣机、空调等,日本消费电子在中国广告开支中占的总额约为3%。

      另外,大多的日本品牌产品都是中国制造(除了比较高端的产品从日本进口,如索尼Vaio笔记本和佳能高端摄像机),因此中国广告预算也是独立的。




    本文地址:http://www.56856.cn/news/6472.htm

版权所有:徐州运友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7 苏ICP备05046738号
邮箱:xzyy56@163.com 电话:0516-87730925、0516-8370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