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贸易 > 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 跳过导航链接
    国内贸易
    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
    发布日期:2010-02-25 02:45:48 浏览数:2138 来源:互联网
    现代物流,是一个在现代交通基础演绎出的新行业。发达国家经济学家已对现代物流有“未被开垦的黑大陆”、“人力、资源之后第三利润源泉”、“占商品总成本可溯范围达二成至五成”、“贸易成功的驱动因素”等评价。现代物流以它富有活力的服务意识及创新理念的服务效果,愈来愈被经济领域重视。现代物流以系统理论为出发点,考虑各因素的互动影响,通过“物流八最原则”(最适运具、最便联运、最短运距、最合包装、最少仓储、最短时间、最快信息、最佳服务)的策划及操作,实现商品较低成本及较好服务效果并举的位移结果。其中,现代物流作用于国际贸易,其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现代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程度不断加深,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体系而独立发展。这就是愈来愈被人们认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步调。两者是相互相承、相得益彰的一对影子。  
    英国《经济学家》曾以“送货”为标题的文章,可算是回答这一疑虑较有说服力的答案。文章说,国际贸易以惊人速度激增的背景因素,一是国际间关税及定额约束贸易壁垒不断弱化;二是全球货物运输环境得到改善,变得容易得多,便宜得多。文章还说,改善之前“运费”及“麻烦”往往令人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总贸易额和单个国家的贸易格局。文章举例说,英国向意大利出口钢材的贸易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运输费用多寡;廉价劳力可能会使中国制造的服装,在美国市场上有竞争力,但如果运输拖延牵制了运营资金,或者服装脱离了季节要求,则贸易就自然失去优势。  
    伴随经济的发展,人工费的增长是一个规律。运输等作业是一个人工作业特征比较强的行业,为什么还能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便宜多了”?答案是:“物流理念”作用于传统生产行为具有的一石二鸟功效:方便了,便宜了。  
    至此,我们已看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具有相当的因果关联: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比喻为无国界经济现象,以此类推,我们又可以把国际物流比喻为无口岸国际运输。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看来我们有必要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模式之间更深一层的关系。联合国的一份《世界投资报告》曾说,跨国公司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4万家母公司控制着20多万家分公司(办事处)。跨国公司销售额达4.8万亿美元,高出同期世界商品贸易总额。世界贸易活动的75%以上都与跨国经营有关。其中,美国外贸的三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一半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全球总产值的1/3左右。另据统计,如果把企业、国家都作为经济实体,全世界前一百名中有51家是企业实体。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的规模、流向、结构和方式都会产生实质性影响。  
    跨国经济得以迅猛扩张的动因:第一,由于国际物流环境的改善,使跨国经营实体应用“合理配置资源、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降低产品成本”这一经济规律的地理范畴扩大了;第二,跨国公司实行内部贸易,可以规避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减少交纳所得税和关税。由此可以推测,今后,洲际间的运输需求呈平稳增长趋势;第三,根据“新产品周期转移”观点,新产品往往由高收入、高劳动成本的国度诞生。开始,产品诞生国垄断了技术、生产和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产品不新了,生产环节将移向劳动成本低的国家;当这一产品的技术规格在世界范围内相对标准化之际,生产环节又会向更低劳动成本的国家转移。例如,日本已把70%的电视机、30%的录像机转移到东南亚生产,然后运回日本及其它地方销售。另据统计,1991年,半成品出口在世界贸易总额比重上升30%,而“终极产品”比重却下降10%左右。由此可以论断,国际物流的结构、流向已发生质的变化,具体体现了种类多、批量小、频度高的特征;第四、根据“比较成本”原理,零部件在哪里生产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为此,产品的“终极国籍”概念越来越模糊。美国劳工部长、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克就是提倡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已不在把美国的500家大企业、大公司认同为完全美国籍了。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各国为吸引更多的外资都在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其中,对物流的软、硬件环境方面都特别下功夫。由此可以看出,国际物流环境的改善,使经济全球化具有可操作性立下了功劳;而经济全球化趋势,又促进了国际物流的迅猛发展。为此,“经济全球化”又可称谓“物流国际化”。  
    大家都知道,中美贸易之间关于顺、逆差的统计结论一直争论不休。为什么双方有这么大的差距?据有关方面研究,主要原因是美方忽略了物流成本统计。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美方进口时统计运费、保险费等,而出口时则没有;二是货物通过香港转运,抬高了货物的价值,抬高部分不应计在中国头上。据统计,中国出口到美国商品总额的80%属于加工贸易。所谓加工贸易(Processing trade)指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三种加工方式。其经营收入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所加工产品原则上必须反销到境外;二是外国投资者是产品销售的受益者;三是加工所在国受益仅限于就业机会及赚取加工费。这三个特征已说明,加工贸易属于物权“特殊位移”环节,把加工贸易的商品价值,作为加工所在国的出口计量范畴是不合情理的。结汇平衡应由物权利益获得者承担,而不是物流加工者承担。  
    1997年,WTO达成了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信息技术协议》、《基础电信协议》、《金融服务协议》。这对于此后的国际贸易多边关系,有了更加完善的法律环境,由此也带来了操作过程的变化:过去操作中令人伤神的货物质量信用壁垒,随着商品规格国际化趋势而淡化;过去操作中最具风险的付款信用壁垒,随着国际法律约束、监督、制裁机制的强化而弱化;过去商务谈判的交往频度及旅途劳作之苦,随着电子商务手段介入而大大简化了;而唯独物流环节的时间及人工特征变化不大,但对服务水准要求的更高了。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际物流通畅与否,对国际贸易促进机制及壁垒机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国际物流统计理论认为,加工贸易属于国际物流加工环节的生产值,与一般贸易情况下的贸易交换值是截然不同的。  
    相关国际物流的概念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近十几年有很大发展,也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随着国际贸易壁垒的拆除,新的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若干地区已突破国界的限制形成统一市场,这又使国际物流出现了新的情况,国际物流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各国学者非常关注并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物流的观念及方法随物流的国际化步伐不断扩展。对跨国公司来讲,国际物流不仅是由商贸活动决定,而且也是本身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分别在不同国度中生产零件、配件,又在另些国家组装或装配整机,企业的这种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也需要依靠国际物流。


版权所有:徐州运友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7 苏ICP备05046738号
邮箱:xzyy56@163.com 电话:0516-87730925、0516-8370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