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防骗手册 > 物流公司骗术大揭秘 跳过导航链接
    防骗手册
    物流公司骗术大揭秘
    发布日期:2010-11-01 10:36:23 浏览数:2706 来源:运友网
    一些不法商贸、物流公司利用大学生缺乏经验和甄别能力的特点,以及求职打工的急切心理,设置各种招聘骗局,使求职者屡遭暗算。骗子公司主要施展以下骗术对求职者进行忽悠。 

      骗术一

      网上常年发布招聘广告

      眼下常有一些单位打着招聘的名头骗取钱财。一般来说这类单位总是常年在网上报纸上发布“豆腐块”招聘广告,求职者前去应聘,便以“上岗费”“信息费”等各种名头收钱。当然为了获取求职者的信任,这类公司会编造种种“正当”的理由,如提供培训等,变相收取钱财。与非法职介不同的是,这类公司的骗术相对更隐秘。

      骗术二

      “高薪诚聘”引诱入套

      “一间门面房、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再在橱窗里贴几张招工信息单,既不进行工商登记,也不交税,生意却仍旧红火。”这是很多非法职介的现况。非法职介主要指未经劳动部门、工商部门等批准而从事职介、中介的非法机构。

      一些“高薪诚聘”的诱人广告背后隐含着的却是不良职业,这类情况如今屡见不鲜。“高薪诚聘”的行骗对象主要有两类:从外地过来、人生地不熟的求职者和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从表面上看,这类招聘似乎不设门槛,面试程序非常简单,博取高薪轻而易举,其目的其实是尽快骗你入套。求职者一旦掉入这类陷阱,损失的不光是钱财,还可能被误导从事非法的“地下”职业。

      骗术三

      用大公司名义骗人

      不少类似成海这样的公司以大公司名义,吸引大量的求职者应聘。等到求职者上岗时,发现自己已经被狸猫换太子,以前的承诺也只是“逗你玩”。但是骗子公司强调,自己已经为求职者推荐了工作,若是求职者不愿意那是他自己的事情。

      一位姓陈的省城某高校应届女生称,她是学艺术设计的,今年8月底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对方称其是某知名大企业的招聘人员。在陈同学交纳200元的上岗费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卖到一家私营的作坊工厂,做一名流水线工人,而这家工厂打着某知名企业的品牌生产山寨版产品。

      骗术四

      语言模糊打擦边球

      为了激起求职者对公司的兴趣,不少骗子公司承诺诱人的条件,让求职者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工作,安心缴纳手续费。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打擦边球迷惑求职者。

      25岁的李先生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沿海多家企业做过管理工作。9月份在合肥一家人才市场,看到成海商贸有限公司招聘高级管理人员,他看到对方提供的条件比较诱人,于是欣然应聘。等被忽悠了280元后,他发现自己被送到明珠广场附近一家刚开工的企业做普通的业务员。

      当李先生质问成海的时候,对方却反驳李先生说:“你求职的时候,我们已经说清楚了,虽然你应聘高级管理,但是我们已经强调做管理要从基层做起,你当时同意的,所以我们推荐你做业务员,若是你真的是管理人才,你很快就会提升上去的。”

      骗术五

      无期限地拖延战术

      不少求职者求职心切,特别是外地来肥的大学生本来阅历就少,他们来到陌生的省城求职,只希望速战速决尽快找到工作。但是事与愿违,不小心碰到这些骗子公司,就会被无期限地拖延时间,毕竟在异乡不可久留,等到盘缠用尽,很多人只能忍气吞声离去。

      黄同学是安师大中文系的大四学生,9月份在网站上看到成海有文秘岗位招聘,于是投了简历。在接到电话通知面试时,他为此很高兴。“能够在省城合肥工作,是自己以及家人的期望。但是我后来发觉他们推荐的岗位完全是体力活,于是想换一个。对方说可以,但是一拖就到10月,我在合肥待了8天,身上没有钱了,只好回到芜湖。”

      骗术六

      倒打一耙吓走求职者

      等到求职者弄清楚自己被忽悠的时候,他们找到中环大厦1207室成海公司,这时候骗子公司已经不是当初见你时那样喜笑颜开,而是倒打一耙,指责求职者出尔反尔,不服从分配。所有责任让求职者自己承担,成海鉴于此也不会履行“工种调配”义务。

      21岁的张同学是合肥某高专毕业生,他在人才市场上被所谓的“格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忽悠到中环大厦面试,等通过相关程序后,他被送到经济开发区一家工厂做搬运工。张同学从来没有做过体力活,于是想换工种。哪知道一进1207室,对方便大声斥责张同学怕吃苦,不能够服从工作的分配,所以成海公司也就无法履行自身的义务了。“他们威胁我说,若是再到房间里闹事,就会有人来整我,我很害怕,于是只好赶紧离开。”

      骗术七

      死猪不怕开水烫

      很多求职者发现自己被骗子公司忽悠后,有些人会讨一个说法。但是骗子公司摆着一副“我就是我,你想怎么样”的姿态。很多求职者认为,骗钱不多也就罢了,于是助长了像成海公司这样的人气焰更加嚣张。

      42岁的向先生是滁州来肥的农民工,他通过合肥一家物流找到了一个搬运工的岗位,但是进厂一个月后,只得到了700元的收入,除去吃喝所剩无几,于是找到1207室想换工作。但是成海的人看到向先生没有文化,年纪又大,又是外地人,所以对他的态度很蛮横。“他们对我说,我推荐工作你不干,你想怎样,你想告我吗?我和工商局很熟悉,你又能怎么样呢?”向先生当时被成海的人弄得很气愤,但是没有办法,只好忍气吞声。18日看到本报的报道后,感觉很畅快,多月的怨气一扫而光。

      “成海”们骗取的还有求职者的纯真

      连续半个月的“潜伏”,终将“成海大骗局”公之于众。报道发出后,我们并没有因为成海的被查出而松一口气,相反,每天向本报热线打来的许多关于招聘骗局的电话,使我们的心情越发沉重——和其他的骗局不同,找工作,是很多人接触这个社会的第一步。当他们走上第一步得到的是被骗的噩梦后,他们对这个社会的印象将会是什么?

      在这些被骗者中,大都是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或者是刚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求职者。但凡有些工作经验或者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的人们,都会对这种街头巷尾的小招聘广告嗤之以鼻。而正是这刚走出求职第一步的人们,就无情地被空壳公司所骗。对于这个社会的第一印象,无疑就有了不诚信的污点。

      在一些读者的投诉中,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学毕业生向我们透露,她被骗后,曾被公司留下来继续打电话骗别的人过来。她在本报QQ上留言,“我也知道我和那些骗子一样在骗人,我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事情,但为了工作,我还是留了下来……”

      的确,工作难找,给这些设下招聘骗局的空壳公司有了忽悠人的机会。“成海”们借这个机会站在求职者踏入社会的门槛上,挖下一个个坑,“教会”了他们不要相信这个社会。求职者们对这个社会满怀的憧憬,就这样被一个个招聘骗局渐渐地抹杀得干干净净。望着手中那厚厚一沓读者提供的空壳公司的招聘小广告,我们不禁思忖,这样的抹杀还要继续多久?

版权所有:徐州运友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7 苏ICP备05046738号
邮箱:xzyy56@163.com 电话:0516-87730925、0516-8370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