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物流基地 > 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综合保税区 跳过导航链接
    物流基地
    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综合保税区
    发布日期:2010-09-01 05:30:56 浏览数:1606 来源:互联网
    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同意整合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后设立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记者了解到,苏州高新区年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近2%,目前区内共有1000多家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其中加工贸易企业650家,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和精密机械制造产业。区内年进出口额超10亿美元的企业有4家,超亿美元的企业有34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进出口企业有176家。高新区自开发建设以来,按照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色要求,不断加快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步伐,先后设立的海关直通式监管点、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总体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自2003年9月封关运作以来,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总量规模增长迅速。目前区内共有42家企业开工投产,项目总投资25.8亿美元,2009年,实现监管货值168.3亿美元,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出口加工区前列。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规划面积83.82万平方米,截至2009年,共建成仓库21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和停车场8万平方米,以及所有市政基础设施和监管设施。2009年,中心完成进出口监管货值217.17亿美元,货运量50.67万吨,报关单量25.38万票,分别同比增长55.88%,19%和127%。自2006年封关运作以来,中心不断拓展业务功能,积极探索现代物流配送“VMI”模式,取得了极大成功。目前,中心有新宁、大田、华伟、飞力、中外运等45家知名物流企业入驻。预计2010年全年,中心可完成进出口监管货值300亿美元,货运量70万吨,报关单量35万票。随着区内具有大进大出、快进快出产业特性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既对区域通关环境改善和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广泛需求,也为创新通关物流模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产业支撑。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将通过统一业务运行模式、统一物流监控设施、统一业务协调机制、统一人力资源调配、统一信息平台建设,使区内直通式监管点、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使用统一的关别代码,在同一场所实现通关,从而彻底改变目前监管场所分散、监管人力不足的局面,真正实现所有进出口单证和货物的一站式通关模式,大大地提高区域通关效率和监管资源使用效率。此外,综合保税区的设立,还可实现加工区与保税物流中心的无缝对接,巩固和扩大特殊监管区域政策优势。通过将两区合二为一,一方面将使相互的物流配送关系从现在的两区之间变为将来的区域内部,从而流程更便捷,成本更低廉;另一方面,也可以冲破现有出口加工区与保税物流中心间功能定位和载体规划的限制,按发展的最新需求,进行统一的更科学的功能载体布局,实现两区的政策叠加、功能互补。以特殊监管区域内最完善各类功能设施来不断满足企业拓展各类新型业务的需求,发掘新的利润增长源,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区内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升级,更好地营造成本洼地,承接总部经济的转移。记者了解到,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总面积为3.51平方公里,主要将分为三大功能区。即:口岸作业区、保税物流区和保税加工区。口岸作业区规划面积约0.11平方米公里,主要用于区域的进出口通关和检验检疫现场。保税物流区面积约0.7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发展VMI和DC等保税仓储业务。保税加工区面积约2.7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发展加工制造、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等。

版权所有:徐州运友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7 苏ICP备05046738号
邮箱:xzyy56@163.com 电话:0516-87730925、0516-8370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