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海运 > 转变发展方式水运大有可为 跳过导航链接
    海运
    转变发展方式水运大有可为
    发布日期:2010-06-21 05:37:36 浏览数:1270 来源:互联网

    6月18日,中国水运报刊社在上海举办“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水运”论坛,剑指当前水运业发展的热门话题:水运业如何贯彻部党组提出的“三个转变”、“五个努力”要求,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如何让现代物流业成为交通水运业的一把“利剑”?如何让自主创新成为推动水运发展的“杀手锏”?转变发展方式如何实现惠民……,这些话题的一条主线就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水运应该且确实大有可为。众所周知,在交通运输方式中,水运具有占地少、成本低、能耗小、污染轻、运能大、效益高的比较优势,最符合当今绿色、低碳、环保的国际社会发展趋势。而且,水运转变发展方式示范效应明显。数据表明,2009年,长江黄金水道的年GDP直接贡献近800亿元,间接贡献达1万多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万个,带动间接就业近千万人。毋庸置疑,水运发展空间巨大。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加快水运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李盛霖部长指出,加快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关于这一点,我国一些港口已经走在了前列。如上海港,其电子标签技术,实现了门对门、点对点全程物流跟踪服务;罗泾二期散货码头,实现了“前店后场”的全程无缝物流配送方式,汽车滚装码头,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汽车用户以港口为平台享受全程物流服务……然而,当前,水运业还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散而不聚”的现实局面,仍是综合运输体系的“短板”。水运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运输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水路交通运输发展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温室气体减排等不断对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运特别是内河航运在航道和船舶结构、服务水平、节能减排等方面有着较大差距,内河三级以上航道仅占航道总里程的7%,而美国为61%,德国为70%;内河船舶平均吨位不足400吨,为美国的1/3、德国的1/4;运输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内河运输船舶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20%以上。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水运业的影响尚未消除,水运业节能减排工作还任重道远,内河港口综合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转变水运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全局意识,深入解决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水运大有可为,关键要在“加快”两字上下功夫、见成效:要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港口发展模式转变、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快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加快建设绿色水路交通。同时,健全水运法规体系、构建产业政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调控和安全管理、提升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促进水运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在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水运业理应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铿锵前行,奏出发展现代水运业的时代强音。


版权所有:徐州运友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7 苏ICP备05046738号
邮箱:xzyy56@163.com 电话:0516-87730925、0516-83702772